【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3月7日讯 记者 王雪铭 摄影 江平】“给农场动物提供福利,让它们在舒适、健康、快乐的环境下生长,让它们获得人道的饲养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他今年的议案主要是建议加快推进农场动物福利立法,给农场动物提供人道的饲养方式,推动我国养殖业向健康、高效、安全的方向迈进。
赵皖平表示,忽视动物福利,则易使动物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出现肌肉酸度上升、PSE肉、DFD肉、甚至脏器受损乃至死亡,该类动物制成品如果流入市场就会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反之,重视动物福利,可以推动我国养殖业向健康、高效、安全的方向迈进,对动物的生长、无抗食品生产、肉制品运输配送、肉质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保障农场动物的福利,还有利于减少抗生素、催长素滥用的问题,有利于解决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3月6日,《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采访了赵皖平代表。赵皖平认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场动物的生存环境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关注它们,其实就是关注我们的食品安全。“大多数的农场动物,都生活在饱受痛苦和压力的环境下,如果不从源头把握,那我们不可能吃到健康的食品。我建议尽快制定农场动物福利法,给农场动物提供福利、提供人道的饲养方式,让动物更加健康。”赵皖平说。
从当前的形势和立法时机上看,对制定农场动物福利法重要而紧迫。2016年10月,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旨在改善全球农场动物福利的建议,建议要求各国政府在设计国家养殖体系时应当优先考虑动物福利。
2016年12月,ISO《食品链企业动物福利管理要求和指南》正式发布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从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国家正面形象的战略高度考虑,我国需要加快制定农场动物福利法。
赵皖平介绍,从法律层面上健全农场动物福利法律制度,让动物生活得更快乐,同时也保障畜禽产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零售商和餐饮业者各主体权益,提高养殖业全产业链质量控制能力,满足人类享受更加高品质食品的需求,这也能反映社会文明与进步。此外,加快完善农场动物福利的立法,符合深入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动物福利养殖方式保障生产优质、安全产品,可以帮助养殖业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着力解决消费升级下的供需平衡,妥善化解过剩下产能,加快畜牧业实现整体水平跃升;符合深入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是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绿色福祉的需要;加快农场动物福利立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推进畜禽产品与国际接轨、打造中高端农产品品牌。同时,动物福利属于“绿箱政策”,可以合法补贴我国畜牧产业,从而降低产业成本,在国际上获得竞争力,他国无权对此措施进行起诉,这符合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据了解,目前国内各动物福利研究机构和组织已经作了很多动物福利调研工作。例如,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公众动物福利意识调查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报告》显示,公众对动物福利立法支持度很高,并且大多数愿意购买动物福利产品。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的“中国动物福利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论坛”云集了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中粮、正大、新希望、温氏、大北农等以及网易、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和麦德龙、家乐福等终端企业。这些企业和消费者也充分认识到了解决食品安全的源头是在饲养环节以及提高对动物的善待意识和相关养殖技术。
在2005年和2006年,全国人大对畜牧法草案进行修改,草案提出:国家提倡动物福利。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畜牧业生产者按照动物福利要求从事畜禽繁育、饲养、经营、运输等活动。虽然,之后因为动物福利含义不清,删除了动物福利这一条。但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进程,生态文明的进步,农场动物福利应该以新的概念进入法律。
当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有动物福利立法,欧盟、德国、瑞典、丹麦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在付出近十年的摸索努力上,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这也为加快推进农场动物福利法立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赵皖平建议,农场动物福利法草案应对立法目的、立法的专门适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原则、产业链环节控制、监管机制设立、进出口福利保护、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农场动物饲养活动的登记、饲养资格、饲养条件、饲养标准、疫病防治、进出口的动物福利保护和受害动物的救助、畜禽交易与运输监管制度、屠宰制度、监管机制与法律责任等。
赵皖平说:“加快推进农场动物福利立法重要而紧迫,必要而可行,立法时机已成熟,立法条件也已基本具备。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将农场动物福利法列入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加快推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 记者 王雪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