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乔治·詹姆斯来中国已是第二个年头,现在合肥的一所高校任教。课余时间,他开设的一家流浪狗救助基地,已收养了超过100条流浪狗。

新华社合肥3月24日电(记者杨丁淼)黑色的拉布拉多“瑞斯迪”老得快走不动路了。它蹒跚着走了两步,把自己挪到阳光下,趴下来一边喘气,一边晒着太阳。它是安徽合肥的第一批导盲犬。

主人去世后,瑞斯迪原本面临流落街头的命运,现在却在一家流浪狗救助基地“安享晚年”。基地的主人乔治·詹姆斯是英国人,曾是一名急诊科医生,来中国已是第二个年头,现在安徽合肥的一所高校任教。课余时间,他开设的一家流浪狗救助基地,已收养了超过100条流浪狗。

不太合身的白大褂、脏兮兮的围裙,在基地的詹姆斯稍显邋遢。不过几个小时前,他还在大学的教室里西装革履地给学生上课。

詹姆斯和他收养的流浪狗在一起。新华社记者杨丁淼摄

詹姆斯收养的第一只狗叫“迷迭香”。“两年前的一个晚上,我看到它在街上瑟瑟发抖,虚弱地快要断气了,那时候它才出生一个多月,你看它现在多健康。”詹姆斯指着一只白梗犬说。

后来周围的人知道詹姆斯收养流浪狗,就会把流浪的猫狗放在他家门口。无论是病是丑,他一概全收,很快学校为他提供的公寓就没法住了。

在学生和志愿者的帮助下,詹姆斯在合肥市郊的大圩镇找到了一所老宅,成立了“乔治流浪狗救助基地”。

随着中国养宠人数的增多,宠物遗弃和流浪狗伤人的情况时有出现,而流浪狗救助多是民间自发行为,救助不科学可能导致狗满为“患”、难以为继等现象。

上海的一家公司为詹姆斯的救助基地捐助了价值上万元的疫苗。新华社记者杨丁淼摄

詹姆斯在基地里为科学救助立了很多“规矩”:狗在进入基地前必须检测是否带有病毒,并且每只狗都要定期打疫苗;生病的狗和好斗的狗要分区域隔离;不鼓励直接捐钱,而是捐狗粮和疫苗……“最重要的是流浪狗一定要做好绝育,不然100只很快变成200只,甚至500只。”詹姆斯说。

“如果不是那么多善良的中国人的帮助,我一定坚持不到今天。”詹姆斯告诉记者,老宅的主人在附近经营一家饭店,收取的房屋租金本来就很低,但了解情况后,不仅没再收房租,还经常帮助他,并代养了一部分流浪狗。

北京的退休医生张晓京长期关注动物救助与保护。作为志愿者在救助基地待了两天后,她感觉詹姆斯的生活“太俭朴”:给他带来的床褥毯子转眼就给狗垫上了,仅有的几台取暖设备也都放在狗舍里,而在他的公寓,除了几件衣服甚至没什么个人用品。

詹姆斯正在给流浪狗喂食。新华社记者杨丁淼摄

詹姆斯的基地长期只有他和一名雇工。他所在的学校离大圩镇15公里,只要天晴,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赶到基地,打扫、清理、喂食后,8点赶回学校上课;下午下课后再赶回基地一直干到晚上;为了防止第二天雨雪天气耽误上课,晚上再回到学校公寓。

詹姆斯记得每一条狗的名字,现在他最牵挂的是未来谁来接管救助基地。合肥一所高校的兽医专业正在联系他,希望把这里作为课外基地,这让他看到了问题解决的希望。

“总有一天,我会离开中国。希望有人能继续把基地运营下去,也欢迎想养宠物的人来免费领养。”詹姆斯说。

请加入动保日历打卡吧!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来源:新华社